冯志伟谈机器翻译与AI


2018年1126日下午,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文学院、大数据研究院、湖北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基地承办,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协办的珞珈方法训练营大数据篇在振华楼501会议室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教授应邀做了题为《机器翻译与AI》的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韩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培刚、副院长夏义堃,文学院党委书记黄佐斌、院长涂险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萧国政教授,及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王培刚院长主持,萧国政教授总结和点评。

冯志伟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和专业实践,详细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当前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休戚与共的发展历程。机器翻译经历了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三个阶段。从统计机器翻译到神经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90年代初起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成功使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但相比人工翻译,机器翻译依赖大数据驱动,神经机器翻译原理仍是一个黑箱,计算机还缺乏理解自然语言的必要的语义、语境和背景知识。他认为,当前神经机器翻译的语言学依据是语言学中的“分布”方法,而词向量是语言学中“分布”方法的数学描述,即使如此,机器翻译的语言学基础仍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机器翻译要求不同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特别需要语言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把经验主义方法与理性主义方法结合起来,把是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结合起来,减少数据容量,增加数据紧缩度,进一步提高机器翻译的效能。冯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浅近易懂,风趣横生,把语言计算技术中的概念给予了简明深刻的语言学表述,从一个方面极大满足了人文学科听众的需要。

冯志伟,男,1939年生,著名语言学家、计算语言学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奥地利维斯特奖获得者,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长期从事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出版论著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黄婧  张大强供稿)

微信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分享文章到微信!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