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龙、高婉瑜两位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102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和高雄师范大学高婉瑜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在振华楼文学院215会议室为我院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杨永龙教授学术报告的题目是《接触视角下的西北汉语混合特征及其产生途径》。杨教授在语言类型学和语言接触研究方面有卓越的建树,他的报告以典型而生动的语言接触样本—青海省甘沟话为基点展开。甘沟话属于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都属汉语,但是语法系统却与阿尔泰语系的土族语接近。杨教授从SOV语序、格标记、复数标记、反身领属标记、增宾式与致使式、副动词标记“着”“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比了甘沟话、土族语、汉语普通话的异同,展示了甘沟话的混合特征。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杨教授概括了甘沟话、五屯话等具有混合特征的语言的特点与性质,分析了混合特征产生的途径。报告宏观观照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生动有趣,令人大开眼界。


高婉瑜教授学术报告的题目是《宋代检验书的身体认知及语言价值》。高教授对汉语词汇学研究尤其是禅宗语录词汇研究有突出贡献。她的报告选用宋代宋慈《洗冤集录》为语料,基于词汇场理论,重点分析了书中的下肢词汇场,讨论了“腿”“脚”“臁肕”“曲䐐”“胫”“胯”“膝”“踝”“趾”“指甲”等词的特点,揭示了这本书中下肢词汇场新旧词兼备、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糅合的格局。高教授还进一步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下肢词与上肢词、躯干词之间基于象似性的隐喻和转喻关系,指出了下肢词的模糊性指称现象。高教授在讲述过程中不时结合现代方言进行论证,引人入胜。

学术报告会由卢烈红教授主持。在互动环节,聆听报告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向杨永龙教授、高婉瑜教授请教,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上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师生们都感到受益匪浅。2015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毛文静撰稿)


微信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分享文章到微信!
<!--统计代码-->